货币 -亚博电竞网
货币是的产物,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别的任何商品。
货币的本质
1、货币是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提供一个社会生产关系。
2、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但是货币首先是商品(因为货币如果没有商品的共性,那么就失去了与其他商品交换的基础,就不可能在交换过程中被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3、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商品能够直接表现出它的,它作为商品的价值需要在交换的过程中由另一种商品体现。只要商品能够交换到货币,它就能够使生产它的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价值就能够体现,所以货币就成为了商品世界唯一的核算的劳动工具)
4、货币有直接与所有商品交换的能力。
5、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手段,这就是货币的本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并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它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社会起初并无货币存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在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后有了一些剩余,于是,在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交换数量日益增多,范围也日益扩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因为被交换商品必须对双方都具有使用价值,且商品价值又必须等量,而物物交换不可能永远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
最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狭小的范围内暂时地交替地由这种或那种商品承担,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自货币产生以来,其具体形式随着生产力和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主要体现在货币材料的变化上。从货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和(纸币)。
实物货币指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非货币用途的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如在中国历史上,龟壳、海贝、蚌珠、皮革、齿角、米粟、布帛、农具等都曾作为实物货币被使用过。但这些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货币,在交换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充当货币的物体,一般须具备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性、统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轻便性等特点,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
金属货币指以金属为材料并铸成一定形状的货币。金属货币较实物货币更具有充当货币物体的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代,金属货币就已成为货币的主要形式。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会磨损减重,加上人为实行的变质政策,以及随着商品交换规模不断扩大,金属货币特别是贵量的增长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贸易、金融等巨大增长的需要,于是金属货币逐渐被纸币或信用货币所取代。
信用货币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的各种,包括银行券、、期票、等。狭义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券和银行支票。信用货币以票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信用货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金属崩溃的直接后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日益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日益深化,各种形式的信用货币遂得以产生和发展。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迫放弃金本位和银本位货币制度,纸币不再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更有了长足发展。信用货币已成为当代几乎所有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形式之一。
纸币是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本身的价值大大低于它作为价值符号所表示的货币价值,所以习惯上认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纸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在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作为媒介物的铸币,在流通中会发生磨损,成为不足值的铸币.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在一定限度内仍然可以像足值铸币一样充当流通手段,从而使铸币有了可用其他材料制成符号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由于统治者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特点,降低铸币成色或重量,甚至用贱金属取代原来铸币,进而利用国家政权发行并强制流通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来代替铸币,强制流通使纸币作为货币象征或符号得到了社会公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公元11世纪,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纸币,它是由国家印制、强制行使的不兑现的货币符号。其后元、明、清发行的宝钞,也属于典型的纸币。
存款货币指金融机构的存款。由于存款人可以根据银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开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使银行存款起到了货币作用,故在西方国家一般将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称为存款货币或存款通货。但支票本身并不是货币,只是出票人向银行发出并要求银行付款的票据。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货币,只要存款人在银行活期账户上仍有余额,可随时提取,开出支票即可当现金使用,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西方国家在计算货币供应量时,根据资产流动性的标志,都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视同现金,并加在一起计算,称为m□,作为狭义的货币供应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历代政府发行的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自产生金属铸币以来,历代货币形式、种类、数量之多均为世所罕见,并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东方货币文化,对日本、朝鲜和越南等邻国产生过深远影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货币发展缓慢,很少重大变革.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下,虽然经历了一系列货币改革,开始具有现代形态,但始终未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货币的紊乱状态.币制改革的经历过程:先秦货币——秦汉至隋货币——唐宋货币——辽西夏金元货币——明清货币——近代货币——革命根据地货币——现代货币。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1)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本身必须有价值,本身没有价值就不能用来表现衡量其他商品价值;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人们可以在观念语言中衡量商品价值,而并不需要现实货币的存在。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3)价值尺度与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来衡量各种不同商品的价值。而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量,用来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量。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价格标准是人为的通常由国家法律加以制定。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它的价值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本金属的含量,是不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2、流通手段
(1)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发挥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货币发挥交换媒介作用只存在于买卖商品的瞬间,人们关心的是它的购买力,及是否能够买到等值的商品,并不关心货币本身有无价值,所以就产生了不足值铸币以及仅是货币符号的纸币代替贵金属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可能性。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改变了过去商品交换的运动公式。
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分为买和卖2个环节。
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也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和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更加复杂化。因为存在买卖脱节,使得社会分工形成的生产者相互依赖的链条有可能中断,隐藏着经济危机。当然经济危机的爆发,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生产者的联系十分紧密的条件下才能够产生。
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3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马克思的理论)。
3、贮藏手段
(1)能够实行贮藏手段的货币,应该是一种足值的金属货币或是作为货币材料的贵金属(为什么足值?劣币驱逐良币)。
(2)在货币交换初期,产品主要是满足自身消费,所以当时货币执行贮藏职能的目的是用货币形式来保存剩余产品。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市场上的自发性导致的风险,生产者会有意识的积累货币,是在生产得以进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代表着绝对的物质财富,人们在求金欲的驱使下贮藏货币。
(3)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领域;相反,贮藏的货币会重新加入流通。
(4)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5)而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贮藏职能不存在。暂歇在居民手中的货币不是贮藏货币,它仍是计算在市场流通量之中,所以信用货币不能自发地调节流通量中的货币量。
4、支付手段
(1)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并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做单方面的运动,就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流通职能,价值的就是支付手段)
(2)支付手段的产生源于商业信用的产生。商品发生赊销,延期付款等方式产生时,货币就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
(1)世界货币只是以重量直接计算的贵金属。而铸币和纸币是国家依靠法律强制发行,只能在国内流通的货币,不能真实地反映货币具有的内在价值。
(2)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作为国际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这是世界货币的主要职能。
作为国际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国外商品。
作为国际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比如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
(3)世界货币的职能也是以贵金属为条件的。那现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信用货币已经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实际上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世界各国都把这些硬通货作为本国储蓄的一部分并作为国际的支付手段和购买手段。
货币的5种职能的内在关系:
货币的5种职能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
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2个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在这2个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有商品首先要借助于货币的价值尺度来表现其价格,然后才能通过流通手段实现其商品价值。
正是因为货币具有流通手段,随时可购买商品货币能作为交换价值独立存在可用于各种支付,所以货币才能执行储藏贮藏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只能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的。
世界货币职能则是各个职能在国际市场上的延伸和发展。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商品的流通过程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因素:其一,参加流通的商品的数量;其二,商品的;其三,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规律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出现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要发生变化。这时,上述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应调整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销售商品价格总额-延期支付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