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软约束 -亚博电竞网
预算软约束是科尔奈(kornai,1980)创造的一个概念,最初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不能承诺不去解救亏损国有企业的现象。科尔奈认为政府对企业的“家长式”作风和以非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决策是造成软预算约束的根本原因。广义的预算软约束是指当一个预算约束体的支出超过了它所能获得的收益时,预算约束体没有被清算而破产,而是被支持体救助得以继续存活下去。软预算约束的后果是鼓励了经济冒险和投机,且冒险得到的好处自己享有,而冒险带来的损失却自己不必承担。
预算软约束理论
预算软约束的概念最早是由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kornai)于198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融资行为,后来被引入到财政分权的理论框架中,用来考察年度预算安排是否能够对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构成实质性的约束。软预算约束意味着年度预算安排未能构成对地方政府的实质性约束,由于地方政府往往抱有中央政府会救济自己的普遍预期,因而试图通过游说上级部门等“自下而上”的方式突破预算限制获取预算外的资源。随着我国财政分权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种新的预算软约束形式,即地方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获取资源,通过政治压力等方式诱使辖区内企业投资公共设施等项目。新的预算软约束下,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权力攫取辖区内资源以突破预算限制,因而预算安排仍不能够对地方政府构成实质性约束。预算软约束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地方政府会突破预算限制大规模举借债务,为解释预算软约束是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提供了理论基础。
预算软约束的表现形式
预算软约束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正向预算软约束,地方政府将超支部分或债务交给上级政府解决,像地方债暴雷后中央不得不接盘,这就是正向预算软约束;
二是逆向预算软约束,地方政府以集资、摊派、巧立名目滥收税费等方式,从民间汲取资金,90年代农民负担重很大程度上是逆向预算软约束导致的。
逆向软预算约束是周雪光提出的分析地方政府行为的概念。
逆向软预算约束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软预算约束”而形成的。软预算约束是指国有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缺乏硬性的预算限制,一旦出现亏损则不断地向上级政府部门索取资源来进行弥补。
周雪光在文中列举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逆向软预算约束的几个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基层政府向企业或个人征收正式税收之外的各种苛捐杂税,将政府之外的资源转变为政府可支配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财政能力。
第二,基层政府通过各种政治压力或者交换关系迫使或诱使所管辖区域的企业或其他实体单位向政府倡导的政绩项目或其他公共设施工程捐资出力。
第三,近年来出现的另外一种突破预算约束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钓鱼工程”。
预算软约束的四大动机
理智告诉我们,经济的高效运行需要硬预算约束。政府不会不明白这一点,然而它们为什么要违背经济规律,选择软预算约束呢?科尔奈认为,这大概出于四种动机:
1、担心形成负面影响(比如,一家亏损企业同时又是垄断者,若让它破产就会带来供给困难)
2、考虑到声誉问题(比如,某个投资项目被发现是错误的,但签字批准该项目的官员为掩盖其错误,仍继续增加拨款)
3、迫于政治方面的压力(例如,为避免工人失业而不肯让亏损企业破产)
4、由于官员的腐败(比如,施援的机构与被援助单位的领导人之间有某种私人关系)
预算软约束理论的地位
软预算约束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经济学界曾产生很大反响,深刻影响了不少中国经济学人。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软预算约束已经成为一个基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项相关的经济前沿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然而,该概念的生命力还远不止如此。预算约束的软硬程度、预算约束硬化的方法和技巧的应用、它们对决策者的影响及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等方面的研究都是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