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亚博电竞网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武汉经开区,位于武汉西南,1991年5月动工兴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经开区内设立武汉出口加工区,2018年11月升级为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武汉经开区逐步形成“3335”现代产业体系:汽车制造、电子电器、食品饮料3大优势产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3大战略产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大健康3大重点发展产业、高端装备、智能建造、通用航空、现代物流、高科技农业5大特色产业,成为武汉工业经济的主战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政区划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工委、管委会代表市委、市政府统一管理开发区各项社会经济事务。1993年国家正式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武汉开发区经历四次托管扩容,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202.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1996年,武汉开发区首次托管蔡甸区沌阳街道、沌口街道两个行政街道,开发区面积达到90.7平方公里,产值29.89亿元,通过三年招商引资,1999年开发区产值达100亿元。
2006年6月26日,托管蔡甸区军山街道,使武汉开发区管理区域达到192.7平方公里,此时,武汉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达到500亿元,三年后,武汉开发区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
2010年8月,武汉市市委、市政府再次将汉阳区和武汉开发区10平方公里的共建区域交由武汉开发区统一管理,开发区面积达到202.7平方公里,武汉开发区产值升至1500亿元。
2013年12月30日,经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同意,武汉开发区整体托管汉南区(汉南区面积288平方公里,包括纱帽街道、邓南街道、东荆街道、湘口街道),实施一体化发展。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历史沿革
1991年5月,动工兴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区内设立“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
2003年,科技部批准在开发区建立“国家电动汽车研发、产业化及示范运营基地”。
2006年8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开发区设立“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2011年4月,环保部、科技部、商务部批准开发区建设“国家级生态工业园”。
2013年12月30日,经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同意,武汉开发区整体托管汉南区,实施一体化发展。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获荣誉
2018年12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2018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排名第12。
2020年1月17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入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前30名。
2022年1月,武汉经开区(汉南区)荣膺“2021中国工业百强区”第11位,排名位居中部、湖北省首位。
2022年8月,入选赛迪“2022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35。
2022年9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理办公室荣获湖北省一等功公务员集体荣誉。
2023年7月,入选赛迪“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30。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七大园区
1、智能制造产业园
智能制造产业园于2012年底在市、区“工业倍增”和“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大背景下成立,是伴随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道发展形成的产业园区,原为武汉经开区先进制造产业区管理办公室,2022年6月正式更名为武汉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管理办公室。
园区现规划面积52.25平方公里,地处车谷大道产业创新发展轴和东风大道先进制造产业带的核心区域,是开发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主支撑、主引擎,对全区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截至目前,园区范围内企业3731家,其中,工业企业1362家,“四上”企业386家,工业规上企业265家(占全区590家的44.9%)。按照2022年度产值贡献划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占比75.3%,电子电器企业占比14.5%,食品类企业占比2.1%,其他企业占比8.1%。2022年度,产业园工业规上企业总产值完成2885.7亿元,同比增长4.97%,占全区总额83.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2.14亿元,同比增长36.24%,占全区总额18.52%;工业投资完成100.32亿元,同比增长28.53%,占全区总额32.37%;全年新签约项目12个,签约总额301.4亿元,占全区25%。
2、军山新城
军山新城位于武汉经开区中部,北接沌口、南通纱帽、西联常福、东望金口,规划面积121平方公里,是经开区“一轴串三带”产业发展布局的交汇点,是车谷副城的战略支点。园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东临奔腾长江,通顺河蜿蜒其中,官莲湖等14个湖、大军山等13座山星罗棋布;道路体系通达四方,有轨电车、地铁16号线、四环线、武监高速、京港澳-沪渝高速、左岸大道、车谷大道联通内外,“四纵四横加环线”交通路网基本形成。
3、现代服务业产业园
武汉经开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辖区面积38平方公里,是经开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2021年总产值及营收1607.08亿、纳税总额70.2亿,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收和建筑业产值全区比占为80%以上,注册企业数量全区比占为78.26%。
4、综合保税区及港口物流园
武汉经开综保区及港口物流园,主要分为综合保税区和港口物流园两大片区。
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前身是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全国首批15家试点出口加工区之一。201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武汉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2019年,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获批为“中国(武汉)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区”。2022年1月13日,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获得海关总署验收批复。
武汉经开综保区位于东风大道和四环线交界处,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以加工贸易、跨境电商、科创孵化和物流分拨四大产业为主。目前,综保区内建有跨境电商产业园,吸引了菜鸟网络等一批重点企业入驻。近年来,武汉经开综保区外贸出口额增长迅猛,年复合增长达550%。2021年,园区跨境电商单量突破700万单,占武汉海关跨界电商单量七成。
武汉经开港口物流园成立于2015年,拥有长江内河稀缺的深水岸线62公里,其中宜港岸线28公里,占武汉市宜港岸线的32.9%,岸线后方有40平方公里的陆域用地,发展临港经济得天独厚。拥有纱帽、邓南、水洪三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全省最多。
园区规划有集装箱、汽车滚装、通用、多用途等各类泊位129个,已建成35个泊位。其中综合通用泊位10个,商品汽车滚装泊位3个,集装箱泊位3个,其他泊位19个。集装箱年吞吐量百万标箱,商品汽车运量150万辆,件杂货通过能力1亿吨。
港口物流园扬长江黄金水道之优势,与中铁联集、中远海运等大型企业合作,大力发展“铁、水、公、空”多式联运,打通区内外物流新通道,降本增效,助力“双循环”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5、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
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于2015年5月成立,原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2022年6月更名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加挂武汉汉南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牌子。
园区规划面积100.8平方公里,位于武汉经开区西南部,毗邻长江黄金水道,是武汉经开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之一。园区集聚各类企业770家,其中工业企业4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9家、高新技术企业148家,外资企业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上市企业1家。截至2021年底,园区总产值及营收500亿元。
6、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位处武汉西南,东经114度9分,北纬30度29分,东临长江水道,地处市区武汉市三环线和外环线之间,发展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
2015年4月,武汉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产业园位于武汉西南部汉南区,占地面积24.7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卫星、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及应急装备等四大产业,是武汉开发区打造“通用航空之都”的重要产业承载基地。
7、现代科技农业产业园
2022年6月2日,现代科技农业产业园管理办公室正式成立,作为武汉经开区七大经济主战场之一,承担农业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重任。园区规划面积157平方公里,含3个街道、4个国有农场、35个行政村(大队),有4.2平方公里的湘洪工业园、8平方公里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汉南现代种业小镇)和4平方公里兰岛都市田园综合体,入驻有规上企业12家。2021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4.80亿,规上工业总产值44.98亿,招商引资签约总额46.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7.85亿元。先后引入中海粮油、正大、大北农、牧原等20余家知名企业,超过50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领域,探索系统性解决“三农”问题的“车谷样本”。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5月动工兴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面积489平方公里,是武汉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工业经济的顶梁柱。
经过31年发展,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食品饮料、生物医药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通用航空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年产整车近百万辆,工业产值超3460亿元,占全市五分之一,实现了从“一辆车”到“一个产业集群”,再到“一座时代新城”的转变,被称为“中国车谷”。主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创建探索阶段(1991年~2002年)。建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完成资本积累、人才积累、经验积累。
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东风集团总部迁入,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美的、格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陆续入驻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综合实力迈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列。
三是转型提升阶段(2014年~2020年)。设立8大园区,实施体制机制改革,成功引进东风云峰、吉利等一大批重大项目,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工业产值站稳3000亿大关。
四是二次创业阶段(2021年起)。发挥军山地区北联沌口、南通纱帽、东接金口、西望常福的核心优势,工委、管委会整体搬迁到军山地区,推动产业、城市、人口加速提升,围绕军山新城打造车谷副城核心区,二次创业再出发,再造一个新经开。
2021年以来,武汉经开区面对汽车“缺芯”、“德尔塔”疫情、龙卷风灾等三重挑战,在工委、管委会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一是经济指标全面恢复增长。2022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08.8亿元,同比增长5.0%,首次跨越2000亿元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6%;东风乘用车、神龙等重点企业走出低谷,社零额、工业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多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二是“3335”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以中国车谷为龙头的“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获评工信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猛士科技当年开工当年封顶,岚图、路特斯等车企的新工厂、新车型相继投产。中国电子、科大讯飞、东软集团等一批数字经济行业龙头形成集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多点发力,中创新航一期建成投产,国电投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全面量产。“3335”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三是“中国车谷”影响力更强。举办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中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对接会等重大活动,2022年全年项目签约额突破千亿元,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顺利签约。今年以来,签约东风猛士、东本新能源、理工氢电膜电极、亿咖通二期、东软集团南方总部、华科大军山校区等重大项目。
四是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江汉大学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武汉中科先进院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近60%,亿咖通入选“驼鹿”企业,涌现出四家“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现在有亿咖通、路特斯、岚图、芯擎科技),车规级igbt芯片模块,“龙鹰一号”智能驾驶芯片等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
五是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地铁16号线二期开通运营。武大重离子医学中心、协和西院二期、儿童医院西院、经开外校、爱莎国际学校等一批优质医疗、教育项目投入使用。“春笋”新地标正式投入使用,“军山新城”掀起建设热潮,宜居宜业、产城融合“车谷副城”加速形成。
面向未来五年,经开区锚定“中国车谷”中心目标,全面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全力集聚“万亿项目、千亿企业、百万人口”,构建“3335”现代产业体系,奋力“追、转、超”,努力实现区党代会“三个倍增”宏伟目标。力争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冲刺4000亿元,人口迈向百万规模,市场主体超过15万个。主要从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全力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当好武汉经济重要增长极。围绕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现代服务等构建“3335”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新“千亿企业”和新“千亿产业”。
二是全力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打造中部产业创新集聚区。争创一批国家级高层次创新平台、双创示范基地,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持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力争高企数量突破3000家。
三是全力提升开放水平,建设湖北对外开放新高地。强化经开综保区、汉南港一类口岸、通航机场开放流通作用,提升双向开放水平,打造中西部外资落户重要集聚区、武汉西南陆港空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四是全力推进改革攻坚,创建全国营商环境引领区。做实做强园区发展平台,重塑体制机制优势,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对标国际国内最优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五是全力建设现代城市,构建国家级经开区产城融合新模式。高标准建设“车谷副城”,补足公共服务和城市功能短板,将军山新城打造为“双智之城”“未来之城”,推动全区人口总量迈向百万规模。
六是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集约发展示范区。抢抓“双碳”机遇,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转型升级,全力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绿色转型。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下一篇 武汉智能制造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