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亚博电竞网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含义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是指各金融企业在中央银行开户而存入的用于支付清算、调拨款项、提取及缴存现金、往来资金结算以及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缴存于中央银行的款项和其他需要缴存的款项。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在会计实务中也指银行专用的“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会计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本科目应当按照存放款项性质进行明细核算,其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存放中央银行的款项余额。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会计处理
会计核算
100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银行)存放于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中央银行”)的各种款项,包括业务资金的调拨、办理同城票据交换和异地跨系统资金汇划、提取或缴存现金等。
企业(银行)按规定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也通过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可按存放款项的性质进行明细核算。
三、企业增加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借记本科目,贷记“吸收存款”、“清算资金往来”等科目;减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各种款项。
关于吸收存款和清算资金往来:
“吸收存款”科目主要用于核算银行吸收的除同业存放款项以外的其他各种存款,本科目可按存款类别及存款单位,分别按“本金”“利息调整”等进行明细核算。
“清算资金往来”是银行用于不同行之间清算的资金的项目,包括用于票据或同行款项划拨的准备金,央行往来清算账户,各行之间的清算代理资金等。清算资金往来属于资产负债共同性科目,核算企业或银行间业务往来的资金清算款项,可按资金往来单位,分别对“同城票据清算”、“信用卡清算”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会计分录
1、存款业务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库存现金
贷:吸收存款——本金
吸收存款——利息调整
借:吸收存款——本金
吸收存款——利息调整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库存现金
2、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存取现金业务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库存现金
借:库存现金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和吸收存款区别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和吸收存款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一般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结售汇周转金和指定生息资产。而吸收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除了同业存放款项以外的其他各种存款,包括单位存款、个人存款、信用卡存款、特种存款、转贷款资金和财政性存款等。
2、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属于资产类科目,而吸收存款是是负债类科目。资产类科目是用来核算各类资产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的账户,其借方代表本期增加发生额,贷方代表本期减少发生额;而负债类科目用于反映负债的增减变动,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分类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一般分为以下四类:
1、法定存款准备金:根据人行的存款准备金系统的规定,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客户存款的一定比率存入人民银行。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在人行还开立清算准备金账户,并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以满足日常的清算要求。
2、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是为支付内部银行间的日常交易而在人行开立的活期账户。随着1998年3月21日存款准备金系统的改革,人行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保持在人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金额。
3、结售汇周转金:银行为了开展外汇业务而按照央行规定的比例保持的一定数量的外汇结、售汇人民币周转金。
4、指定生息资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外国银行分行外汇营运资金的30%应当以6个月以上(含6个月)的外币定期存款作为外汇生息资产;人民币营运资金的30%应当以人民币国债或者6个月以上(含6个月)的人民币定期存款作为人民币生息资产。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业务处理
对于金融机构财务人员而言,平时做账经常需要处理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的业务,对于该业务,具体该如何做账?下面以案例的形式详细介绍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业务的做账处理。
存款业务
张三于2017年5月16日存入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30 000元,定期2年,年利率为3.06%。银行于2×19年5月16日到期支付。银行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17年5月16日: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30 000
贷:吸收存款——定期——张三 30 000
2、2019年5月16日:
应付利息=30 000×2×3.06%=1 836(元)
借:利息支出 1 836
贷:应付利息 1 836
借:吸收存款——定期——张三 30 000
应付利息 1 836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31 836
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存取现金业务
甲商业银行于2019年1月1日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1000 000元,在2019年10月1日支取500 000元。甲商业银行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19年1月1日: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1 000 000
贷:库存现金 1 000 000
2、2019年10月1日
借:库存现金 500 000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500 000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