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 -亚博电竞网
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内设机构,应当在本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机关可以采取日常监督、结合审计项目监督、专项检查等方式,对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等进行指导和监督。
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程序
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程序如下:
(一)根据上级部署和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拟订审计项目计划,报经本部门、本单位领导人批准后实施。
(二)实施审计前,应当通知被审计单位。
(三)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随时向有关单位和人员提出改进的建议。审计终结,提出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报送本单位领导人审批。经批准的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审计决定。
(四)对主要项目进行后续审计,检查采纳审计意见和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
(五)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以向内部审计机构所在单位负责人提出,该负责人应当及时处理。
内部审计:七大核心程序
一、审计对象的选择
1、选择标准:上次审计结果、金额、潜在损失或风险、管理层需求、经营方案、制度或控制的重大变化、获利机会、审计师的能力。
2、识别被审计对象的策略:地理位置、金额、业务或活动繁杂度、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层的关注度、职能部门、业务循环、决策中心。
3、审计师在安排审计项目时所要考虑的20种风险因素:内控系统质量、管理者能力、管理者职业道德修养、经营规模、近期重大变动、业务复杂度、关键人员离职、资产流动性、快速增长、业绩恶化、获利机会、竞争环境、信息化程度、上次审计的时间间隔、管理者绩效目标压力、政府政策法规、员工士气、外部监管、业务透明度和离总部的距离。
4、审计可以按部门、职能或一个业务流程进行安排,审计师必须明了各职能部门之间权责的划分。当审计一个部门时,审计师必须对可能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的职能重叠或不足保持足够的警惕。对那些有影响力的部门或那些具有自主权的经营部门进行特定职能的审计[各类审计方法案例报告模板可在公众号内审网查阅获取,内审网注]是有价值的,它可以判定某种控制模式对总系统的运行是否经济而有效。
二、前期准备
1、向有关管理层征求意见:董事局主席、直接分管领导、财务负责人、业务联系的中心负责人、各产业板块负责人、平台或条线领导、外部监管部门等的意见。
2、对被审计单位情况进行外围了解:包括历史沿革、行业状况、行业地位、变化、法律、政策变化、经营和人员状况、组织架构等。
3、取得被审计单位相关制度政策、报表、产品或服务品类、历史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4、制定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内容、程序、重点、人员和时间安排。
5、下发审计通知书:审计目的、范围、人员、时间、地点、要求提供的资料和其他需要配合的事项。
6、初步准备的目标是保证审计师对审计环境的了解,并确定关键的经营方面、风险领域以及潜在的有明显问题的领域。
三、初步调查
初步调查能帮助审计师确定审计重点,以便有效地开展工作,避免盲目和草率。
1、召开审计进点会:介绍审计安排,协调与被审计单位工作。
2、实地观察:对经营场所、业务活动和资产有大概了解。
3、查阅研究资料:战略、总结、计划、预算、政策、程序、制度、标准、组织架构和人员情况、各种报告报表、会议纪要、文件和公函、简报、通报、合同、调查、行业信息、竞争对手资料、管理方式、审计工作需要的权威性和技术性文件等。其中,会议纪要是极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4、与有关责任人面谈(所有的关键性人物都应访谈到):行政管理部门常对本单位的经营有独到的见解和有一些特别的问题要向审计师提出,通常,对当前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最近的变化等资料,必须要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面谈才能取得。
开展问卷调查:根据审计内容编制适当的调查表,以确定重点审计事项依据。问卷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同时要亲自回收,不能让被审计单位集中收回。
5、审计前应搞清楚的问题:企业或部门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实现目标的策略有哪些?业务操作流程?根据什么标准进行控制?企业或部门文化是什么?当前的风险有哪些?当前的困难有哪些?影响运营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近期市场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组织架构模式?有哪些关键的人在起作用?内部主要矛盾或分歧有哪些?运营方式和策略是什么?要切实解决和了解“为什么?何地?何时?何人?怎样做?做什么?结果如何?”七个问题。
6、记录关键控制活动,对控制活动(包括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等问题)、审计时间和资源要求进行初步估计。
7、根因分析:问题发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同一问题也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的,只有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四、分析并评价内部控制
1、分析评价内部控制过程
评估内部控制的内外环境—根据战略和目标来确定应该要建立何种控制结构—确定已建立了何种控制结构—确定已建立的结构是否合适—确定已合适的结构是否被正确地执行—确定执行的效果如何—确定需要进一步测试的重点和改善意见(控制结构还包括管理指挥方式)。
2、进行“穿行测试”,包括单据穿行和流程穿行。
3、注意事项
(1)评价内部控制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2)评价内部控制要取得控制结构流程图;
(3)评价内部控制要特别关注纸质单据的流向和连续性;
(4)控制措施的设计要与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相匹配;
(5)关注影响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管理层违规、未合理授权、本位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利益冲突等。
五、证据和信息的收集
1、审计证据应充分、有力、相关、有用、客观。所谓客观性,就是其他谨慎的人依据该证据也能得出与审计师相同的审计结论。
2、信息的收集不能盲目,应先找出关键控制或问题区域,然后围绕该区域收集信息或证据,特别是在信息量大的情况下。
3、审计师应善于发问,善于引导与别人的谈话。询问对了解实际情况,以及例外情况和差异性特别重要。要找具体业务经办人员以及与该业务相关的上下游人员进行交谈。交谈应让人感到轻松,没有压力或恐惧,更不能引导或暗示某种答案。
4、注意从外部收集信息,在审计一个部门时,应注意收集该部门所服务对象的反馈信息。
5、审计证据要关注对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如工作计划与总结、会议纪要、收发文件内容、简报、报告和请示等公函、员工合理化建议等,这些资料所含信息对审计十分有帮助。
6、核单和追踪是常用测试证据的程序。
7、收集证据要充分考虑重要性。如果该信息足以影响决策者或管理者的行动,那么该信息就是重要的。
8、衡量内审工作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之一,是审计证据应有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更好地履行其职责。
9、对重要但无法证实信息的处理:可对这些信息进行不正式的披露,但审计师应明确指出这些信息未经证实。
10、对“软数据”的处理:软数据结论往往需要专家的帮助,审计师应就如何评价软要素数据这一问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及决策层达成共识。
11、努力取得定量数据。审计结论一般应有定量数据支撑,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合理的统计抽样有助于对审计结论的做出提供较明确的保证,审计抽样和主观判断同样重要,科学的统计抽样技术需要在审计中正确地运用。尽量避免用一些模糊的词如“有些”、“可能”、“部分”“或许”、“几个”等,要用数据表述问题的事实,妥当的表达方式应该是“经抽样调查多少份单据,发现存在多少个问题”。
12、流程或控制缺陷发现的七个要素:一是标准:业务经营设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二是状况:业务经营实际达到了什么水平?三是程序或惯例:人们设想要做什么或他们实际在做什么?四是原因:为何发生和标准的偏差?五是后果:由于状况不符合标准,发生了什么或可能发现了什么?六是结论:需要采取什么纠正行动?七是建议:纠正该状况需要做什么?任何一个缺陷发现适当地包含了上述成份,就可为纠正行动提供强有力的论证。这样就不会有遗漏的问题。不能强求具体业务人员了解一个企业或企业中某一部门的所有制度流程、所有管理和技术问题。业务人员要花好多时间学会如何处理这些事项,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从事业务的这几个成份。否则,审计师所鉴定出的这些缺陷在他们进入前就被业务人员解决了。
13、对审计证据做出判断一定要找最了解情况的人、有经验的人、主管领导交流,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被审计对象的解释,会给审计师带来许多麻烦和尴尬,能否正确地分辨解释的真伪取决于审计师的眼光和能力。较适当的问话语言建议为“问题可能在这里,如果我们建议采取这种办法去处理您认为将会发生什么情况?”。要牢记“真正的专家在一线”,让被审计对象自己思考和提出改进办法比审计师提出效果要好得多,即使审计师的意见是对的,被审计对象也可能存在抵触情绪。
14、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要按清晰、完整、证明有力、具有价值的原则编制,一张底稿只记录一项与审计目标相关的内容,注意留有空白。
15、数学方法的运用:运筹学及通过数学模型的问题模拟是很有用的。它们能帮助管理人员做出更加合理的决定,也能帮助审计师发现趋势和预测结果。但是,它们的复杂性又会给一般管理人员留下一种为技术专家所掌握的狭隘观念。各种模型、概念、假设、计算机运用都需要管理观点的验证,必须以管理人员的要求为依据。任何管理部门赖以进行重大决策的、需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的模型,对审计师来说,都是需要事先了解的。审计师在评价中应采用经证实的标准和审计技术。最重要的是,必须始终以经营判断的显微镜来观察各种数字和公式。
六、总结会议
1、会议的目的:是讨论审计结果与建议。应该在会议开始前将报告征求意见稿发给被审计单位领导。要保证被审计单位领导在会上对所有的重要发现和审计建议及业务人员的反应做出评价,这是一个证实审计报告准确、平衡和相关与否的机会。
2、保持礼貌与周到,不争吵和骂人;避免使用不礼貌的话语;表示学习的态度。
3、在语气和形象上应保持中立、客观、公平和公正。
4、对反对意见要有所准备和预见,要准备好充分的证据,尽量在会议前把事情弄清楚。
5、态度要积极,要赞扬、促进、鼓励,不要破坏、攻击或打击;要留有余地,以便为被审计单位保存面子,虚心听取被审计单位的不同意见。提出问题时,应采取严谨得体的措辞,以尽量减少冒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
6、适度地表现自信,发言清晰,音量合适,并注意眼神交流,及时观察对方反应。把重点放在被审计单位对问题的积极态度上。会议的目的是说服,而不是责备。
7、对待被审计单位顽固态度的建议:一是选择恰当的时机。当对方发火、疲惫、心烦意乱时不必企图使其恢复理性;二是永远不要采取僵硬的姿态,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三是不要依赖逻辑,逻辑对顽固之人无能为力;四是做事要留有余地,永远不要辩论到无法体面退却的境地;五是不要施加压力,要善于说服;六是开始时,找一个共同点,对抗是无用的.一致才是坦诚的开始,审计师与被查人员总有些目标是一致的,要求大同,存小异;七是访问被查人,倾听他们的陈述,理解他们的观点,同时要拓宽自己的思路;八是做出积极的努力,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真诚地理解他们;九是当你理解了对方的立场,且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之后,让对方感到你要他们接受的观点有助益,从而帮助他们走向正轨。
七、后续审计
1、后续审计应确认已经采取的纠正行动和正在达到要求的结果,或者确认被审计对象管理当局已经明确承担了对报告中的审计意见或建议不采取行动而产生的风险。
2、后续审计的重点应是由于控制目标未能实现而产生的风险,控制目标的实现和风险的再评估是后续审计的重要内容。
3、纠正措施必须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而不是现象,必须是真实有效的,是经过授权的。衡量纠正行动妥当性的四个标准:一是这些行动必须是针对所报告的缺陷的;二是它应当完全地包括纠正缺陷行动的各个方面;三是它应是连续不断的;四是它应当受到监督以保证能达到效果和防止再次发生。
4、应跟踪重大的审计发现,直至它们被纠正或被审计单位做出书面声明他们将不采取任何措施,并承担不采取行动的风险和后果,不然审计师必须对纠正行动进行追踪直到问题被完全解决。被审计单位未能采取纠正措施与被审计单位声明无意采取任何纠正措施是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可以选择审计建议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审计师应与被审计单位一道评价方法的实际效果,直到效果满意为止。
5、拒绝被审计单位的回复或措施的原则是:既要表明审计意见的分歧,又要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为此,审计师不要把个人偏好强加给管理当局,应避免充当监督者或批评者的角色,审计师的责任是审查、评价、建议和报告;审计师应集中关注控制的目标和控制的原则,允许管理当局选择可接受的方法去实现控制目标;应避免对纠正措施负责;对事不对人。
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和识别方法
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宏观经济形势。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着市场货币供应量,比较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的逆回购和再贴现。央行提高隔夜拆借利率,说明央行货币政策收紧。如果央行连续释放货币收紧信号,会出现货币供给减少,市场出现缺钱状况。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银行存款业务面临压力,在存款业务方面会出现打“擦边球”,甚至违规办理存款的情况。在贷款业务方面会出现企业挪用资金问题。前者是银行应对宏观形势自身发生违规,后者是外部环境变化,贷款企业将风险传导给银行。因此,宏观经济形势既对银行自身产生影响,同时又通过企业违规行为对银行产生影响。
2.行业政策。行业政策规范某一特定行业的生产、经营等。现阶段国家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检查力度,企业可能因排污治污不合规受到处罚,这样会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产生影响。
3.关联因素。关联因素是指与银行客户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法人。市场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关联的系统,市场不存在单独个体。一个企业出现风险,风险就可能在关联企业之间传导。内部审计需要对关联企业的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尤其是关联企业的涉诉等涉险情况。另外,企业法人决策会对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情况产生影响,内部审计也需要对法人关联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一人同时担任几家人代表,可能存在套取资金的情况。
4.企业多头融资。企业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般是成长期的企业为减轻财务压力转而寻求亚博电竞网的合作伙伴,处于这一时期的企业向银行借款意愿不强。同时,成长期的企业发展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成熟期的企业是银行的理想客户,但银行却难以找到。因此,向银行申请借款的都是急需资金的企业。企业向多家金融机构融资,说明企业十分缺钱。因此,内部审计需要分析企业多头融资的原因,分析是否存在风险隐患。
5.外部信用风险。企业通过购销活动等经济往来相互联系,如采购企业出现风险会对销售企业货款结算产生不确定性,这样会使销售企业贷款银行信贷资金产生一定的风险。
6.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的直接结果是利差收窄,农发行的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都存在利率因素,都会受到影响。存款方面,比如同业存款利率需要按照市场行情定价,在上级行批复的利率区间协商确定。异常的协议利率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风险。贷款方面,农发行贷款利率执行央行基准利率,利率水平较同行业低。农发行客户有超需求融资的动机,存在超额融资的风险。
7.农发行亲属企业就职情况。银行好比一个资金池,借款人都有获得大量低成本资金的动机,会利用身边的资源达到这一目的。借款人也存在借新还旧,滚动使用信贷资金的不合理想法。堵住农发行向企业提供便利,内外串通获得低成本信贷资金的漏洞,显得十分重要。
8.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农发行是以粮食收购贷款为主业的银行,粮食价格的波动,企业采取的经营策略,最终会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企业经营风险会导致农发行贷款损失,比如无补贴来源的粮食价差亏损。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价格也受市场供需情况影响,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时,内部审计应高度关注。
9.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包含企业债务集中到期风险和对外投资损失风险。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警戒线、偿债能力下降、各类债务集中到期会使企业在某一时点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企业对外投资也会存在风险,比如投资于国家限制类企业、投资于股票期货高风险产品。
(二)内部原因
1.管理上存在漏洞。内部制度上存在漏洞,农发行的经济行为就可能发生风险。财务、信贷方面的内控制度漏洞直接导致资金发生损失风险,其他方面漏洞还可能产生声誉风险。集体审议、部门约束、换人复核等内控措施十分重要。这些措施不落实,很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
2.职业道德缺失。有健全的内控制度,但不加以执行,更容易发生风险。不执行制度往往是为了违规做准备。遵守职业道德除了不能有负面清单所列行为外,还包括坚持制度,坚持原则。职业道德沦陷往往是被拜金主义、奢靡之风所侵蚀导致。因此,对员工非法集资、高息融资、参与民间高额借贷、违法行为、征信信用下降的分析可以划定可能出现风险的范围。
3.内部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应该激发员工积极性,应该覆盖全面。激进的内部激励机制偏重于业绩考核,会产生过多的“擦边球”行为和工作上冒进,风险多发生于贷款的投放环节。而对于“平均主义”式内部激励机制,风险多发生于财务方面。
风险识别的方法
参照“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准定位”新理念,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发生了转变。
(一)加强数据分析和提炼,向非现场审计方式转变
新的审计方法是审前准备阶段收集数据资料,通过对数据分析和提炼,制定实施方案,采取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不能采取非现场审计方式的项目实施现场审计。
(二)关注异常,顺藤摸瓜,牵出隐藏的问题
传统内部审计工作是重复查账,新的审计方法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异常数据、采用逻辑思维方法向异常数据前端或后端延伸检查、借助相关数据加以印证最终揭露问题实质。
(三)采用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
对于业务系统处理的大量数据,人工查账费时费力、审计效果不佳。此类审计项目可以采用测试方法,用模拟数据导入系统进行测试,检验系统运行结果是否有效,系统是否存在漏洞。对于有效的系统,处理的数据也有效。
(四)注重利用沟通技巧获得审计线索
注重沟通技巧,在沟通中发掘线索更易于审计发现问题。如接受举报是内部审计线索的重要来源之一,灵活形式的谈话方式对于发现问题线索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建立审计项目模型,提高审计效率
对于审计信息系统提取的业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审计目的设计计算机判断语言程序制作审计项目模型。借助审计项目模型读取海量业务数据、自动判断并得出异常数据、风险数据等审计项目所需数据,大大减少了审计时间。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立场坚定,敢于担当。内部审计人员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不受地域和人情的影响。
(二)勤于学习,精通业务。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实践学习,钻研业务,掌握开展审计需要具备的各类业务知识和信息科技知识。
(三)作风务实,纪律严明。内部审计人员要保持清正廉洁,切实发挥“看病”、“治病”、“防病”的作用,审计结果要经得起检验。
内部审计调查
审计调查是审计方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深入实际情况开展审计调查,查找新的线索,获取审计征集,核实审计事实,审计调查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最终审计成果高低。
调查口诀一:“深”。就是要深入基层、项目、产业等各层面中去发现、解决问题。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手段发达,利用大数据了解和掌握情况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调查了解方式。但不管信息化手段多么发达,渠道多么丰富,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机关单位、深入到项目、产业进行实地的调查了解。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入掌握统筹推进工作中存在的堵点难点和社会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找准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后续审计工作。
调查口诀二:“实”。就是要洞察细微摸实情、量体裁衣出实招。要围绕审计重点内容、运用审计查证的方法,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展随机了解、解剖麻雀式调查。对一些重大事项的调查了解,通过审阅被单位的各项制度、会议记录、纪要、相关业务流程及财务等资料,获取信息;采取集中座谈、个别谈话、走访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开展及单位间的往来情况,掌握一些在被审计单位内部难以把握的情况,从而获取被审计单位实际的情况。
调查口诀三:“细”。就是要认真听取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严谨、细致的审计调查记录是调查了解工作的直接成果,也是形成审计实施方案的直接资料。为防止在调查了解过程中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应制定出内容详实、分工明确和时间具体的审计调查了解的方案。围绕审计目标,要求审计组成员,按照方案规定的范围、内容,逐项开展调查了解。在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有效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提供基础资料。
调查口诀四:“准”。就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寻找风险。准确、适当的审计调查了解,对提高工作效率,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合理确定调查了解的范围。除明确审计项目调查了解的时间范围外,还要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调查了解的范围,分清主次防止在调查了解中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二是合理确定调查了解的内容。不同的审计项目和被审计单位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调查了解的内容不可千篇一律、相互替代。通过组织调查了解,全面、准确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确定审计思路、方法和应对措施,为实施审计做好准备。
调查口诀五:“效”。就是要提出建议要切实可行,做到出实招、见实效。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求“效”,就是出实招、见实效,用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这就要在调查、研究、运用这三步棋上下功夫。在调查了解工作完成后,要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深加工”,通过分析、归纳、取舍调查了解资料等方式,形成审计范围合适、审计重点内容细化、审计应对措施恰当及审计步骤合理的调查了解记录,并形成调查了解汇总情况报告,据此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审计实施方案,为项目审计提供指南。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虽不能像国家审计那样引起阵阵“风暴”,却可土穰细流,发挥外部审计难以替代的作用。加强政府部门的内审工作,对于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促进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优势互补、补充国家审计的力量不足、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规范部门内部财务管理。通过开展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部门经济活动中的错弊,确保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及合法性,同时还能够发掘并总结深
层次的形成问题的原因,在“治已病”的基础上“防未病”,以进一步规范单位的内部管理。
(二)有利于保障部门国有资金、资产安全。通过内部审计的实施,能够帮助部门领导者对本单位的资金、资产状况有全面了解,对部门的发展决策提供依据支撑,提高本部门资金、资产的使用效率,有效防止国有资金、资产的损失浪费等现象。
(三)有利于建立健全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内审机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较为独立、客观地对本部门、单位的内控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开展内部审计,科学的、全面的评价本部门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通过自我约束性的检查有效发现部门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从而完善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提高单位管理水平。
(四)有利于遏制腐败,促进部门廉政建设。随着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反腐败工作的要求逐渐提高,审计监督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现阶段对领导干部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的审计以及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监督,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对于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职、科学决策、促进单位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各部委陆续开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逐级推行。近四十年来,我国的内部审计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政府部门内部审计起步晚于一些发展成熟的西方国家,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充足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我国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在很多方面还亟待改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政府部门,性质为单位的内设机构,内审工作的开展需接受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这种状态使得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受到约束,审计的监督职也受到限制,尤其是当审计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涉及重大案件线索的后续处理时无法摆脱环境影响而保持其独立性。
(二)机构设置不健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由于人员、编制紧缺的客观条件和内审工作不受重视的主观因素,未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或者内审机构挂靠于财务部门,内审工作一般都是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兼任,财务管理工作与内部审计工作“自导自演”,出现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导致财务会计工作方面的管理缺失甚至错弊行为得不到有效披露,给部门的财务管理反而带来了危害。这种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工作机制同样制约了内审监督的职能发挥。
(三)内审制度不完善。由于内审工作往往被部门领导视为非重点工作,可有可无,很多政府部门缺乏必要的内审制度,使得内审工作出现无序性和随意性。另外虽然国家审计部门应按规定对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但两者之间的交流频度和深度还不够,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及责任追究等方面还缺乏制度性约束的统一的监管。
(四)内审程序不规范。大部分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完整的、规范的实施程序,导致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流程不规范、文书不规范,也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监督效果。很多部门开展内部审计没有制订审计计划,未履行取证环节,也未编制工作底稿,仅是简单的向负责人提交汇报材料,内审工作不具有权威性。
(五)个人能力待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财务,但又区别于财务工作,需要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由于大多数政府部门没有配备专职的内审人员,虽然很多内审人员都是精通财务工作的“老手”,但内审业务终究不同于财会业务,只有对内审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使其熟悉内审工作的流程,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才能真正把内审工作开展好。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针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应从多角度入手完善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以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改善内部审计方式方法为出发点,形成高效、健全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内审工作
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首先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内审工作,高效利用内部审计的预警作用和免疫功能,建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体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和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内审人员,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注重提升内审工作的独立性;要把内部审计工作作为部门的重点工作,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处理内审工作开展中的瓶颈问题,同时加强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质量控制及问题整改等重要事项的管理。
(二)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内部审计程序
政府部门要按照内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基于本部门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完善制度内容、规范审计程序,确保内部审计的实施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各个阶段都有严格的流程和程序保障。要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对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审计档案管理等各环节的流程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每个审计项目都做到程序规范、证据充分、定性准确、报告完整、整改彻底,以内部审计的过程透明、结果透明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抓好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业务水平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专业性较强,政府部门应注重建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队伍建设,通过经常性开展教育学习,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水平。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内审人员开展审计技能的培训,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审计职业资格考试,以学习和考试带动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同时审计人员要结合自身需要,加强对财务会计、工程管理、计算机应用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需求和挑战。
(四)加强内外联动,推动内审工作发展
国家审计机关要加强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建立外部审计和部门内部审计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以信息互通促进和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完善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工作互补机制,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着重解决重复审计、资源浪费和国家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不断提升内审工作成果,进一步推动内审工作转型提质增效。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保证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决策、依法运行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部门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努力使部门内部审计工作更加透明、更加规范,为实现本部门经济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探索创新。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2013年8月20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以公告形式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并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准则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目录
第1101号--
第1201号--
第21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
第21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通知书
第21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证据
第21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工作底稿
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
第21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
第21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后续审计
第21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抽样
第21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析程序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
第22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
第23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第23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关系
第23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第23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第23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人际关系
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第23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注:具体内容详见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亚博贵宾会app官网)
新准则解读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3至2011年间,先后发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29个具体准则和5个实务指南,初步形成了内部审计准则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组织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内部审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内部审计准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坚持科学的内部审计理念,精心谋划,周密组织,在充分听取广大内部审计人员意见的基础上,于2012年开始,对原准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为新时期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引。与修订前的准则相比,新准则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提升了准则体系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新准则将具体准则分为作业类、业务类和管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准则体系采用四位数编码进行编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第一层次,编码为1000;具体准则为第二层次,编码为2000;实务指南为第三层次,编码是3000。新的编号方式借鉴了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经验,体现了准则体系的系统性和准则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为准则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同时针对部分准则存在的内容交叉、重复,个别准则不适应内部审计最新发展等问题,对准则体系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调整。修订后的准则体系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20个具体准则和5个实务指南构成。
二、反映了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理念
结合国际、国内内部审计理念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变化,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定义的接轨。如将“监督和评价”职能改为“确认和咨询”职能,拓展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突出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明确了内部审计在提升组织治理水平,促进价值增值以及实现组织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全面贯彻于整个准则体系中,强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等。
三、增强了准则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新准则立足于内部审计实践的发展,对部分准则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充实和完善,进一步增强了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将、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具体准则合并修订为绩效审计准则;将遵循性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三个准则进行调整和补充,形成修订后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并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相衔接,进一步增强了准则的适用性。再如进一步细化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中有关诚信正直、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和保密等具体要求,删除了关于舞弊的预防、协助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工作等不易操作的内容。
内部审计审计准则的修订和发布,是我国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促进内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今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将结合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加大对新准则的宣传力度,不断促进新准则的有效实施。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