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亚博电竞网-亚博贵宾会app  >  经济  >  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 -亚博电竞网

经济学术语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目录

泡沫经济的定义分析

  从泡沫经济的定义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

  (2)地价飞涨,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表现。如果地价飞涨,脱离土地实际价值越来越远,便会形成泡沫经济。

  (3)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4)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

  泡沫经济得以形成具有以下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

  泡沫经济都是发生在国家对银行放得比较松、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阶段,社会经济表面上呈现一片繁荣,为泡沫经济提供了炒作的资金来源。一些手中拥有资金的企业和个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这些资金投到有保值增值潜力的资源上,这就是泡沫经济成长的社会基础。

  第二,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

  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约束,关键是对促进经济泡洗成长的各种投机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但到目前为止,还缺乏这种监控的手段。这种投机活动发生在投机当事人之间,是两两交易活动,没有一个中介机构能去监控它。作为投机过程中的最关键的一步——货款支付活动,更没有一个监控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会长期存在。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这些都是经济泡沫的消极成分。

泡沫经济的表现形式

  泡沫经济的表现形式主要如下:

  金融

  金融经济的发展之所以会在股票界产生经济泡沫,是因为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其内在价值存在很大差距,并且股票的价格变动速度很快。股票市场所产生的经济泡沫与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指标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房地产

  作为房地产开发商,他们所提出的收房方案也仅仅是为了提高房屋的销售量,因此多年以来房地产行业一直都是经济泡沫产生的来源之一。

泡沫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有益的方面

  “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对泡沫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的认识亦是如此,要对它有深刻的认谚l就必须从害和益两个方面去研究,而不能单就1面不及其余。因此,虽然一般认为泡沫经济百害而无一利,本文仍认为:固然泡沫在不可控、过度的情况下对社会、经济危害极大,但它有益的一面也是不容忽视的。

  1、促进膨胀期经济的增长

  泡沫膨胀引起需求扩大,从而带动了经济增长。我们知道,需求的增加会促使需求量的增加,价格上升。而价格的上升又会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和资源投入量,从而增加供给。这样便带来了经济的增长。我们认为,泡沫膨胀引起的需求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泡沫膨胀引起企业投资需求扩大。泡沫的膨胀,股价的上涨,使企业的筹资成本下降,提高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过量资金的供应,使企业可以轻易获得资金,扩大投资有了可能性;资产价格的上涨,使企业的名义实力空前扩大,增大了企业投资的勇气。这些因素作用的结果是,投资需求扩大,固定资本的形成增加。

  第二,泡沫膨胀引起私人消费需求的增加。泡沫的膨胀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虚拟财富,整个社会一下子变得“富有”了。“富有”了的人们当然会拿出一笔钱用于消费(包括用于资产的购买)。于是购买力上去了,需求增加,市场的均衡被打破,供给当然会受到牵引,刺激经济加快增长步伐。

  2、部分地解决当前的财政困难

  古诗云:“医得眼前疮,剜去心头肉”。这虽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为了生命的延续,当前问题的解决,政权的生存,却也不失为一个寄希望于未来的没有办法的办法。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泡沫经济的促成便成为推迟压力的必然选择。

  (二)有害的方面

  直到今天为止所发生过的重要的泡沫经济都是以有害为主要方面的。而且,这种有害性的意义极为广泛,不仅限于对经济生活本身的危害,而且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对整个社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1、破坏经济的稳定性市场经济中各国的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下面四组:第一,高的和不断上升的实际产出水平;第二,高就业和低失业,向愿意工作的人提供报酬优厚的好工作;第三,稳定的或轻微上升的价格水平,而同时价格和工资由自由市场确定;第四,以稳定的外汇汇率和国际收支大致平衡为标志的对外经济关系。但是,泡沫经济却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不良的作用。

  首先,破坏良性的稳定增长。从泡沫经济的历史看,每次膨胀之后都带来极为严重的泡沫崩破萧条。在三十年代大危机中,整个世界的工业产出竞倒退了整整40年;八卜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这次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破坏虽然在程度和影响范围上没有三卜年代大危机那样大,但,亦使日本经济急剧下滑,至今难以摆脱泡沫崩破的阴影。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有悖第一组宏观经济目标的。

  其次,泡沫崩破会带来高失业。固然,随着泡沫的膨胀,需求的增加,会出现高就业;但随着它的崩破而来的高失业却也是令人难以承受的。泡沫崩溃对第二组宏观经济目标的破坏在今天也同样存在。战后日本企业同欧美企业的一个很大不同之处在于,劳资双方更注重合作。当经济危机袭来时,企业一般不采取裁员的措施,而是奉行终身雇用的惯例;而工人方面也愿意接受降低工资和留职停工等“共渡难关”的措施。但这次由于泡沫的崩破,许多企业在动荡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终于对独具日本特色的终身雇佣制度发起了挑战。这种挑战更多的并非出自管理的进步,而实属无奈。

  再次,由于泡沫经济本身就是以资产价格的涨缩为标志的,所以肯定是与第三组目标相违背的。至于第四组目标,只要看看日元十年来的升值状况:1985年日元对美元的年均汇率为238.5日元/美元,泡沫崩溃后的1991年这个数字为134.6日元/美元,到1995年汇率的最低值竞达80日元/美元左右,到1997年12月又升值为130日元/美元。如此涨涨落落要希望泡沫经济能有助于本组目标有所贡献无疑于水中捞月。

  2、劣化资源的配置

  市场经济赖以配置资源的基础方式是依靠资本自身的增加的本能所起的导向作用。调节资源的流向。在一般情况下,它导致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泡沫的产生给市场发出了虚拟的信号,当然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劣化。

  第一,资源向资产所有者过度倾斜。泡沫的产生带来资产价格的暴涨,提高了企业及其它资产拥有者的资产价值,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以资产为担保而进行银行借贷和普通公司以债券发行来筹措资金的能力。这样,就使得这些资产所有者比在正常情况下更易于获得资源。

  第二,资源呈盲目流动倾向。首先是资源没有有效地配置到实际生产领域,而是被用来投机。其次,更关键的在于大部分股价都背离其基础价格后,越是效益不好的股票越易成为投机的对象,资源流向了不该去的部门。

  3、加剧分配的不平等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和消费的分配是随意的。由于这种随意性反映了起初的要素禀赋以及不同程度的歧视,导致了有效率的正常的市场制度亦会产生极大的不平等。在现代,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减轻这种不平等。但,泡沫经济却是反其道而行,起到扩大分配不公的作用。在日本泡沫经济膨胀涨期地价的暴涨,剥夺了一般工薪人员想靠工资收入买一幢住房的权利。以东京都为例,商业区土地的价格如以1983年为100,1990年则达到了328,住宅区1990年的价格亦上涨为1985年的3.23倍。而1989年的工资只为1985年的1.12倍。可见工薪阶层是相对地贫困化了。而大土地所有者、大企业则得到了巨大的资产增值利益.一部分日元资金还投向海外,购买美国、欧洲的不动产、名画等。

  此外,泡沫的生成和崩破还带来了:奢靡的社会风气;政府和其它社会权力机构腐化加剧;企业素质下降(负债急剧上升,竞争力下降);资本集中等等对市场机制和社会安全机制影响极坏的副作用。

泡沫经济的应对措施

  泡沫经济破灭前的治理对策

  回顾以往世界各国对泡沫经济的治理措施,大都存在如下缺陷:①往往只注重经济方面的改革。泡沫经济的形成,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一些政府机构和官员无视国家法纪,动用各种权力和手段,参与金融投机,推波助澜,促成了泡沫的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形成。例如,日本7家住宅金融专门公司无视日本银行法,把大量资金用于房地产投机等;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存在着官商勾结的现象。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泡沫经济预警系统,导致政策制定者对泡沫经济的程度认识不够,看法不一致,从而延误治理时机。③在泡沫经济繁荣并即将崩溃时,政策制定、者往往匆忙采取应急措施,结果引发经济的全面衰退。针对各国政府过去治理泡沫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建议:

  1、加强廉政建设

  泡沫经济的形成,离不开过度投机的推动,而每一次投机活动,一般伴随着腐败现象(如官商勾结)的发生。只有对政府官员加强廉政建设,防止政府官员成为泡沫经济的直接受益者或同谋者,才能使政府官员站在公正的立场从关心整个社会福利的角度出发,切实履行政府职责管理经济,从而增强泡沫经济治理的社会力量。

  2、构建泡沫经济预警

  系统各国应根据现有的泡沫经济研究成果,尽快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泡沫经济预警系统,便于决策者正确把握时机、及时果断地采取行动。根据泡沫经济的生成机理,预警系统应考虑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预警。微观层面上,加强资产泡沫的测定和评估、资产流向和流量的监控,做好资产泡沫的预警;宏观层面上,密切关注资产泡沫对消费、投资、经济增长、就业率、物价指数的影响,做好宏观经济形势异常变动的预警。目前要对泡沫经济的形成进行精确预警难度很大,并不表明理论上的预警系统一定缺乏可操作性。其实,资产泡沫的出现、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我们密切关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异常信号,从异常信号中寻找预警指标进行预警,至少可以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从而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治理。

  3、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

  目前,通常所采用的宏观治理政策是提高利率,目的在于提高投机成本,其实抑制投机的作用是有限的,受伤害的倒是实体经济。因为泡沫经济的形成是资金的非均衡流动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而引起的,属于结构性问题,那么政策的制定应在适度控制总量的同时,重点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以减少泡沫资产的资金可得量而不是仅仅提高可得资金的成本。例如,日本政府为治理地产泡沫,提高利率,收效并不明显。可对不动产融资采取总量控制措施后,不动产融资余额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土地交易以及地价走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策效果非常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通过清查银行资金治理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的做法也是相当成功的,既抑制了泡沫,又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加强泡沫经济破灭前的治理工作,目的是防范泡沫经济破灭酿成危机。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应幻想我们有能力防范泡沫经济破灭,也不应该认为消除了所有危机症状,就一定是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在修正政策失误(某些失误总要发生的)或调整泡沫经济条件的资源配置失当(这种情况也还会发生)方面,危机一贯起着有效的作用。即使在运作良好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如美国),出现偏差也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消除这些偏差的行动进展不顺利,在早期阶段消除它们,也比放任它们变大、变复杂,并最终导致真正无法治理的危机要好。

  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治理

  1、选择治理政策的原则

  (1)属性原则。即要考虑适用某种政策选择的内外部条件。任何一种治理政策的实施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既不乏成功的案例,也有许多失败的例子。治理政策究竟在何种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最大限度地防范化解危机是政策制定者所关心的焦点问题。

  (2)成本一收益原则。即选择任何一种政策必须权衡其成本与收益。任何一种政策措施都有其相应的成本与收益。因此,一国政府在出台政策前应先对其可能产生的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作出评估,然后就是否采用和实施力度作出决定。(3)综合评判原则。即全面考虑多种政策同时使用时的综合效应。由于现代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原因的多元化及破灭后对经济影响的多重性,其应对措施也不可能是单一的,往往要求“多管齐下”、共同治理。此时,综合考虑各种政策措施间的交互影响也会十分重要。所以,一国政府制定政策组合还必须注重评判其综合效果。

  2、具体对策

  在遵循上述三大原则的基础上,一国政府可以考虑运用下列对策来治理泡沫破灭后的经济,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1)阻止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跌。泡沫经济破灭是资产价格快速下跌引发的,阻止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跌成了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首要治理目标。资产价格下跌,一方面造成居民财富缩水,使人们产生“持久性收入”减少的预期,加上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预期的增强,居民消费会锐减;另一方面造成企业收入和设备投资减少,经营日益困难,甚至不少企业最终走上破产、倒闭的道路。若有银行资金的介入,同时会造成部分银行资不抵债而破产,银行的破产又必然使与这些银行有借贷往来的企业发生倒闭,企业倒闭又引发其他银行破产,引起连锁反应,出现一系列的挤兑风潮和破产事件,最终危及整个银行体系,结果形成金融危机。当消费和投资出现萎缩时,经济衰退不可避免,经济衰退无疑会打击经济主体的信心,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的下跌和金融危机的深度,甚至出现全面的经济危机。根据上述影响机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阻止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跌。对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的治理,采取增加需求、减少供给的措施。

  在增加需求上,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降低投资成本;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居民的购买能力。在减少供给上,减缓股票发行步伐和房地产的开发速度。对本币价格泡沫破灭后的治理。一方面,该国政府要动用外汇储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若外汇储备有限,必须积极申请外部贷款援助,充分发挥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一系列愿意且能够提供援助贷款的国际金融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组成的国际最终贷款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密切监控该国居民所持外币的非法流出,必要时实施资本项目管制。在泡沫破灭初期,一般应采用外汇管制措施,及时有效地稳定经济金融体系,待宏观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出现转机,市场信心初步恢复后,转而采用对短期资本流动征税等措施,并在此之后逐步解冻,重新建立国内外经济金融问的紧密联系。

  (2)恢复经济主体的信心。泡沫的形成和破灭较多地受到个人信心和预期的影响,恢复经济主体的信心是阻止资产价格快速下跌和稳定经济金融形势的重要保障。经济主体的信心恢复取决于政府的信心、政策干预的时机和政策的良好预期等因素。政府的信心,无疑会坚定经济主体的信心;政策干预的及时可以尽快恢复经济主体的信心,避免信心丧失出现累积效应;政策的良好预期离不开政策的连续性。另外,消除信息不对称,增加信息透明度,是杜绝经济主体“羊群行为”、恢复经济主体信心的重要手段。降低经济主体收集、分析信息成本,有助于经济主体理性预期的形成,可避免出现“羊群行为”而导致市场恐慌、经济不稳定,从而达到稳定经济主体信心的目的。消除信息不对称,增加信息透明度,需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3)促进金融系统正常运转。当泡沫破灭时,资产价格的下跌一般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量增加,使得银行因出现流动性危机而破产、倒闭。由于银行间业务上的紧密联系和公众信心关系,单个银行,特别是大银行的危机可能导致银行的连续倒闭,从而引发金融危机。戴梦德和戴维格分析了银行挤兑模型,指出任何引起存款者预期挤兑将要发生的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挤兑的现实发生,而与银行本身的健全与否无关,并提出银行必须特别关注对存款者信心的维护。可见,及时处理银行不良资产,促进金融系统正常运转,消除公众因担心银行倒闭而失去其存款的恐慌心理,可能避免金融危机或阻止危机进一步恶化。为促进金融系统正常运转,可采取一系列应急性调整措施:第一,关闭无清偿能力的金融机构,将资产转移给管理或重组机构,通过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金融机构的呆账、坏账,以此盘活银行不良资产。第二,对在短期内出现流动性困难,尚具有竞争力的银行实施债务重组。第三,政府注入公共资金,充实银行体系资本金。此外,政府应向公众承诺,保证其存款的安全。

世界各国的泡沫经济

  17世纪荷兰发生郁金香狂热。

  17世纪日本江户时代的元禄泡沫经济。

  18世纪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经济(南海泡沫事件)。这次事件成为泡沫经济的语源。

  大萧条。

  19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

  1994年墨西哥为主的中南美洲泡沫经济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9年-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经济

  约2000年以后至今-中国房地产泡沫经济,一般认为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表现明显。

  2003年-美国为主的全球房地产泡沫经济

  2007年-美国为主的全球金融海啸经济-次贷危机

  1929年到1930年代的大萧条

  美国房地产泡沫:7.5万人的城市竟出现2.5万名地产经纪人,1926年破碎,间接引发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建筑业日渐兴盛。在这种背景下,拥有特殊地理位置的佛罗里达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房地产泡沫。

  佛罗里达州位于美国东南端,地理位置优越,冬季气候温暖而湿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里迅速成为普通百姓的冬日度假胜地。由于佛罗里达的地价一直远低于美国其他州,因此该州成为了理想的投资地。许多美国人来到这里,迫不及待地购买房地产。随着需求的增加,佛罗里达的土地价格开始逐渐升值。尤其在1923年—1926年间,佛罗里达的地价出现了惊人的升幅。例如棕榈海滩上的一块土地,1923年值80万美元,1924年达150万美元,1925年则高达400万美元。一股炒卖房地产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澎湃。据统计,到1925年,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当时该市仅有7.5万人,其中竟有2.5万名地产经纪人,平均每三位居民就有一位专做地产买卖。当时,地价每上升10%,炒家的利润几乎就会翻一倍。在那几年,人们的口头禅就是“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在这种狂潮的催动下,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行列。

  然而好景不长,到1926年,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碎,许多破产的企业家、银行家或自杀、或发疯,有的则沦为乞丐。据说美国商界大名鼎鼎的“麦当劳教父”雷·克洛克,当年也因此一贫如洗,此后被迫做了17年的纸杯推销员。紧接着,这场泡沫又激化了美国的经济危机,结果引发了华尔街股市的崩溃,最终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19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这是日本战後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後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後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日语中「平成景气」基本与此同义,但有时也包括此後的经济萧条阶段。

  日本房地产泡沫:东京都一地的地价超过了美国全国地价总和,1991年破碎,导致日本长达15年的经济萧条。

  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60年间,世界房地产领域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波澜,但进入90年代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再度震惊了世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刺激经济的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1985年9月,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五国财长签订了“广场协议”,决定同意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后,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更加刺激了房价的上涨。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价整整涨了两倍。受房价骤涨的诱惑,许多日本人开始失去耐心。他们发现炒股票和炒房地产来钱更快,于是纷纷拿出积蓄进行投机。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2]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一般工薪阶层即使花费毕生储蓄也无力在大城市买下一套住宅,能买得起住宅的只有亿万富翁和极少数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候。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企业纷纷倒闭,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

  从后果上看,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即使到2012年,日本经济也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无怪乎人们常称这次房地产泡沫是“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把20世纪90年代视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

  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日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币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自1987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趴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自1988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 h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元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东南亚、香港房地产泡沫:香港业主平均损失267万港元,1997年破碎,香港出现十几万名百万“负翁”

  继日本之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也是一次惨痛的经历,而其中以泰国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泰国政府把房地产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海湾战争结束后,大量开发商和投机者纷纷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与此同时,大量外国资本也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性活动。遗憾的是,当时这些国家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控,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构成了巨大的泡沫。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1996年,泰国的房地产业已处于全面危险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续升高,其中办公楼空置率竟达50%。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并直接导致各国经济严重衰退。

  东南亚金融危机还直接导致了香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香港的房地产热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李嘉诚、包玉刚等商界巨子纷纷投资房地产领域,香港十大房地产公司也先后公开上市,而来自日本、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的资金也蜂拥而入。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香港的房价和地价急剧上升。到1981年,香港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地区。

  1984年—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中环、尖沙咀等中心区域每平方米房价高达十几万港元,一些黄金地段的写字楼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万港元的天价。受房价飞涨的刺激,香港的房地产投机迅速盛行起来,出现了一大批近乎疯狂的“炒楼族”。当时的香港,人们盲目地投资房地产。为了抓住机遇,许多人往往仅凭地产经纪人电话中的描述,就草草决定购买豪宅。一些经纪人甚至会对顾客说出这样的话:“什么?你要考虑一两天?当然不行!有很多人在等,你不买的话,过3分钟就没了!”1996年,香港竟出现买房前必须先花150万港元买一个号的怪事。

  就在香港的房地产泡沫达到顶峰时,东南亚金融危机降临了。1998年—2004年,香港楼价大幅下跌,如著名的中产阶级居住社区“太古城”,楼价就从最高时的1.3万港元每平方英尺下跌到四五千元。据专家计算,从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的生产总值还多。而对于普通香港市民而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更是不堪回首。在这场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有十多万人由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负翁”。

  2000年美国因特网泡沫经济

  投机者的类型

  按照参与投机者的心理状态,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投机狂热的参与者是清醒的,他们其实并不狂热,只是认为别人都在头脑发热而已。这样的投机狂热并没有什么理论基础,所以不可能吸引一群死忠的信徒,大家都知道自己只是在逢场作戏,只是寄希望于自己能在金字塔倒塌前夕退出来而已。俄罗斯的mmm公司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大部分人都知道mmm公司除了倒卖自己的股票,没有任何别的利润来源,但他们仍然疯狂地抢购这些股票,因为他们觉得肯定会有一些更笨的人成为他们的“下家”。

  第二类投机狂热拥有忠实的支持者和鲜明的反对者。支持者炮制出了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故事或理论,争辩说他们不是在投机,而是在“进行长线投资”。他们认为,某些资产虽然现价值很低,却具有很高的成长性,人们应该为这种成长性付出任何代价。反对者则认为,那些精心编造的故事全是骗人的,理论也存在漏洞;退一万步讲,即使故事是真的,也不该拿这么高的价格去购买那些资产。英国南海公司丑闻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当时真的有许多人相信南海公司能赚很多钱,但也有许多人一开始就指出,南海公司的股票被过于高估了。

  第三类投机狂热则是最可怕的,它有忠实的支持者,却缺乏鲜明的反对者。支持者炮制的故事或理论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但反对者却拿不出有力的反驳。有些人不参与投机,不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故事的漏洞,而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不熟悉这些故事,“心中没有底”;更有甚者,有些反对者心中其实相信了这些故事,只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便于承认这些故事。所以,支持者越战越勇,把市场从一个顶峰推向另一个顶峰;反对者则节节败退,甚至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极少数反对者可能洞悉了故事的弱点,但他们数量太少,无法构成一支生力军。

  1995-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投机狂热

  1995-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是典型的第三类投机狂热。它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新经济”理论),一堆感人至深的故事(netscape,amazon,ebay,等等),以及一群非常强大的支持者(华尔街的那群卖方分析师,以及风险投资家)。在它的对立面,反对者并没有组织起真正像样的反击,他们甚至都同意“网络经济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世界”,只是同意的程度比较弱而已。更多的人选择了保持沉默,他们不碰网络股,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懂,或者不想去懂(例如沃伦·巴菲特)。所以,这样一场投机狂热会持续五年之久,把某些值得怀疑的公司的股票价格推到不可思议的高度,并最终酿成一场重大灾难,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现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下一篇 日本泡沫经济

标签

参考资料

[1].  什么是泡沫经济?_阜阳市统计局   https://tjj.fy.gov.cn/content/detail/5c7739f17f8b9a8b688b458e.html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