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 -亚博电竞网
日本泡沫经济是指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经济发展到达巅峰,但随后爆发的一系列问题导致破裂,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社会问题。
20世纪80—90年代,日本经历了经济泡沫快速膨胀与急剧破裂的过程,重创了日本经济。其后日本经济低速增长或近乎停滞,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这一危机也被称为“日本资产泡沫危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把泡沫定义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涨价,随着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暴跌,最终爆发金融危机的过程。泡沫可以说是一种资产的定价扭曲。
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
在1970年代,日本的经济开始高速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的发展和出口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汽车、电子、钢铁等行业。与此同时,银行和企业家们开始利用低利率和松散的财政政策大量借贷,大量资金涌入了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和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日本的资产价格也逐渐膨胀。
日本泡沫经济的特点
经济泡沫时期,日本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高度发达,股票市场上各种类型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而房地产市场则更为繁荣,一些普通的土地价格甚至超过了纽约和洛杉矶等大城市的价格。这些资产价格的高涨也使得财富分配更加失衡,富人更加富裕,而贫困和不平等的问题更加突出。
日本泡沫经济的时代背景
广场协议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此后,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另外,当时还有下列背景:
1、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银行烦恼于向优良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案件,于是开始倾向于向不动产、零售业、个人住宅等融资。
2、19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形成了股票市场的上升通道。
加速上扬
由于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其中,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此外,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账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
1985年到1986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当时日本媒体为了给这种经济繁荣状况命名,还希望募集像岩户景气、神武景气类似的名称。但当时也出现了少数反对论点,认为土地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日本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陷入衰退。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土地价格上升,导致租用土地的工厂或写字楼的企业盈利率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出售土地购入债券,因此会带来土地需求下降。根据供求理论,价格终将趋于均衡。但是日本的企业普遍实行以帐面价值计算土地资产的做法,因此从表面上看企业的收益率也并无变化,而帐面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差额就导致了帐面财产增加,从而刺激日本的企业追求总资产规模而非收益率。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许多大不动产公司会利用黑社会力量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土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从土地交易中获得的利润被用来购买股票、债券、高尔夫球场会员权,另外也包括海外的不动产(如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名贵的艺术品和古董、豪华跑车、海外旅游景点等等。当时这种资金被称为“日本钱”(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经济的关注和商家的追捧。当时随着股票价格上升,日本国内购买法拉利、劳斯莱斯、日产cima等高档轿车的消费热潮也不断高涨。
周边各国
苏联由于阿富汗战争以及美苏军备竞赛,加之东欧诸国剧变,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欧洲,由于严重的高失业率和东欧民主化,国际和社会秩序也非常混乱。
美国:经过1980年代中期的经济周期,逐渐走入低谷。住房金融产业出现危机,社会信用危机日益严重。此外,经常性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但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也不断上升,财政赤字创下历史纪录。
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中,政治经济都比较安定的日本出现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号,全体国民预感到“日本的时代”即将到来。当时在世界各国的印象中,三十年前仍然是一个普通发展中国家的日本,已经迅速成为了遍地黄金的富裕国家。
潜在问题
期待通过资产价值上升而获得利润的手法,随着资产价格的上升会越来越难以奏效。当资产价格最终停留在高水平时,最终的资产持有者将无法获得收益。但可怕的不仅如此,一旦资产价格回落到之前的水平,那么资产持有者将承受与其所有前手所获得的利润相当的亏损。因此,缺乏持续性的资产价格逐渐进入平稳状态。另一方面,对于推崇一户一屋的日本都市来说,地价上升带来了严重的住宅不足问题。对于居住在大城市中心的普通劳动者,根本无法承担高额的地租和房租,只能被迫迁往郊区。当时这种状况导致了人们早买早赚的心理,进一步刺激了地价上升。
当时地价带来的住宅问题,也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关注。之后政府采取平抑地价的政策,对金融机构也施加了压力。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美元贬值,日元迅速升值。从1985年到1987年,美元兑日元汇率从240降到120左右。日元的升值对日本经济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日本出口受到了冲击,因为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变得更贵了,失去了价格优势。另一方面,日本进口增加了,因为外国产品在日本市场上变得更便宜了,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这样,日本的贸易顺差开始缩小,经济增长速度也放缓了。
为了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困境,日本政府和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降低利率。日本央行从1986年开始大幅降低利率,从6%降到2.5%。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国内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以弥补出口需求的不足。低利率也使得借贷成本降低,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更多的借贷活动。
-实施财政刺激。日本政府在1987年和1988年分别推出了两个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总额达到了约20万亿日元。这些计划主要包括了基础设施建设、税收减免、社会福利支出等内容,旨在提高公共投资和民间消费水平。
-推动结构改革。日本政府也意识到单纯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已经不适应新的国际环境,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因此,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国内市场的开放和竞争,鼓励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壮大。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冲击,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由于利率过低,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廉价资金,而这些资金并没有被有效地用于生产性投资,而是流向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形成了投机热潮。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之间也形成了正反馈机制,互相推高彼此的价格。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过于乐观,对企业盈利能力过于高估,导致股价脱离实际价值而不断上涨。房地产市场上,由于土地供给有限而需求旺盛,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土地又作为银行放贷的主要抵押品,使得银行愿意向土地所有者提供更多的贷款。土地所有者则利用这些贷款来购买更多的土地或股票,从而进一步推高土地价格和股价。
这样,在1986年到1990年期间,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泡沫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日本股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1989年12月29日,日经225指数创下了38915.87点的历史最高纪录,而东京23区的平均地价也达到了每平方米290万日元的峰值。这些价格远远超过了日本经济的实际水平和潜在增长率,反映了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非理性行为。许多人认为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永久繁荣的时代,而股票和土地的价格永远不会下跌。然而,这种幻想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打破了。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股市泡沫的破灭,二是房市泡沫的破灭。
股市泡沫的破灭
股市泡沫的破灭主要是由于日本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所引起的。从1989年5月开始,日本央行逐步提高利率,从2.5%提高到6%。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投机活动,以及为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做准备。然而,这一举措也打击了股市的信心和活力,导致股价开始下跌。随着股价下跌,投资者开始恐慌性抛售股票,进一步加剧了股市的动荡。1990年10月,日经225指数跌破20000点,比历史最高点下跌了近50%。到1992年底,日经225指数跌至14500点左右,比历史最高点下跌了近63%。
房市泡沫的破灭
房市泡沫的破灭相对于股市泡沫来说更加缓慢和漫长。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较低,价格变动较慢,而且受到政府和银行等多方面的干预和支持。然而,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消费者信心下降,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出现供过于求和需求萎缩的现象。土地价格开始下跌,而银行则面临着不良贷款的增加和资本金的缩水。为了避免银行系统崩溃,政府和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包括降低利率、注入公共资金、放宽监管标准等。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能够有效地解决银行体系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反而延缓了银行清理不良资产和重组业务的进程。到1995年底,东京23区的平均地价跌至了每平方米140万日元左右,比峰值下跌了近52%。
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给日本和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失落的十年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导致了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和低迷,被称为“失落的十年”。从1991年到2000年,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仅为1.1%,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日本经济面临着通货紧缩、债务累积、银行危机、企业破产、股市低迷、消费萎缩等多重困境。日本政府和央行试图通过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但效果甚微。日本社会也出现了失业增加、收入下降、贫富差距扩大、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受到了挑战和削弱。
金融机构破产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也引发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导致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重组。由于土地价格下跌,银行面临着大量的不良贷款,而这些贷款又占据了银行资产的很大一部分。据估计,到1995年底,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达到了约100万亿日元,相当于当时日本gdp的20%。为了应对这一危机,日本政府和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包括注入公共资金、放宽监管标准、设立金融重建机构等。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能够有效地解决银行体系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反而延缓了银行清理不良资产和重组业务的进程。在此期间,有数十家银行和证券公司倒闭或被接管,包括当时规模最大的住友信托银行、山一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等。
大藏省丑闻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还暴露了日本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腐败和失职问题,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大藏省丑闻。大藏省是当时负责金融监管和财政政策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官员被曝出与金融机构有不正当的利益关系,收受贿赂、泄露内幕信息、放纵违法行为等。这些丑闻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和不信任,导致了大藏省的改组和分割,以及多名高级官员的辞职和起诉。
日本泡沫经济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先后经历了资产泡沫的形成、膨胀和破灭,导致了“通货紧缩—经济衰退”螺旋,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加快构建优势产业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全面管制,90年代以前日本经历重工业、重化工业、“知识密集型”、“创造性知识密集型”四次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严重依赖美国和典型的技术“移植”特征。吸取日本泡沫危机的教训,国家必须拥有独立完善的产业体系,警惕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思想带来无序扩张和产能过剩,完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施国家投入、国家主导特征的优势产业发展政策,明确国家重点发展产业,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制定创新产业的财税、融资支持性政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以及过剩产能,促使资源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集中。吸取日本半导体产业从全球领先到没落的经验教训,加强重点优势产业的技术研发攻关与创新,建立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攻坚“卡脖子”技术难题。
牢牢把握汇率选择的主动权。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贸易,《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失去了汇率调整自主权,加剧了资产泡沫。汇率对国家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应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阶段、国际贸易情况进行有管理的浮动。对于制造业和出口贸易占比较大的国家,要适当降低汇率,保持合理的贸易顺差,同时要防止本国货币过分贬值引发通胀,并通过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确保通货膨胀率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健全金融监管体制。金融政策滞后、金融信息闭塞、金融监管不当是导致日本资产泡沫危机的重要原因。要在国家各级政府层面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建立与金融环境的变化、经济通胀情况相适应的金融政策动态调整制度。启动金融风险的分级响应预警机制,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充分利用金融科技赋能金融监管,提高识别、监控、处置金融风险的能力。
加大居民金融素养培养力度。投资者盲目跟风,缺乏金融常识和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剧了日本资产泡沫。金融产品的日益复杂化,家庭资产配置选择多元化对金融投资的门槛和专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要启动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工程,提升公众金融投资决策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政府部门要制定提高居民金融素养的政策,将金融素养培养纳入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居民金融风险意识、防范金融欺诈、金融产品风险收益的评估能力,扩大金融机构的服务纵深,为社区和乡村提供专业的金融咨询服务,全面提升居民维权意识,畅通维权渠道,增强维权动力。
提振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信心。资产泡沫破灭后,日本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储蓄过高,导致内需不足,经济增长停滞。针对投资疲软、内需不足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家要制定适当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政府主导建立创新型成长企业、国计民生重点行业的扶持计划,引导资金向高新技术行业以及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领域配置,恢复内在经济增长动能,提高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信心。
相关术语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
(2)地价飞涨,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表现。如果地价飞涨,脱离土地实际价值越来越远,便会形成泡沫经济。
(3)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4)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