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 -亚博电竞网
赤字是指经济活动中支出多于收入的数字。赤字经常用于形容财政收支的情况,当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时候,便会形成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当年的财政预算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
财政赤字的两种情形
财政赤字是一种统称,出现财政赤字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编制预算时就是支出大于收入,留有一块缺口;另一种是预算安排中并没有赤字,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使收入减少或支出扩大,结果出现赤字或增加了赤字的数额,这种执行中出现的赤字也称决算赤字。理论上说,财政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增长。财政赤字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纵观世界各国,在经济增长放缓时一般都以财政赤字的增加为代价来支持经济持续发展。
财政赤字的计算
如何计算财政赤字的数额,不同国家使用的口径有所不同,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口径:
第一种:赤字=(经常收入 债务收入)-(经常支出 投资支出 债务支出)
这一公式又可表示为:赤字=(经常收入-经常支出-投资支出) (债务收入-债务支出)
第二种:赤字=经常收入-经常支出-投资支出
这两种口径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把年度债务收支计入正常财政收支的范围。各国对债务收支的处理方法是不相同的,日本把国债收入列入国家岁入之中,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多不把公债收入作为正常的财政收入。1993年之前,我国是采用第一种口径计算财政赤字的。1993年以后,已经改为采用第二种口径了(但在付息支出的处理上仍与西方通行口径有差别)。
多数国家的预算是分级编制的,中央政府预算中的赤字,称为中央赤字;各地方汇总的地方预算中的赤字叫做地方赤字;全国财政赤字就是将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汇总后,将两部分赤字(结余)相加后的全国总赤字。一般而言,各国中央财政出现赤字的情况很多,而地方财政出现赤字的情况很少。这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其借债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一旦出现赤字要通过以后年度压缩支出或增加税收来弥补。像美国,近十余年来联邦政府几乎年年是赤字,而州和地方政府则基本是略有结余的。按照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在编制预算时是不能出现赤字的,在实践中地方出现赤字的情况也比较少。
衡量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的多少、财政状况的好坏,进行财政赤字的年度间或国际间比较时,通常采用赤字额占gdp比重这一指标。赤字额占gdp的比重,即是将赤字数额与gdp进行对比,它反映财政收支入不敷出的程度和财政稳固状态的区间。一般认为这一指标的警戒线是3%-5%。
背景知识:经常收入是指政府通过税收等法定渠道所取得的财政收入;经常支出是发挥政府基本职能所安排的支出;投资支出是与固定资产形成直接有关的支出;债务收入包括国家在国内外发行的债券收入、向国外或银行的借款收入;债务支出是指还本付息的支出。
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
弥补财政赤字主要有二种方式。第一货币化弥补(发行货币);第二债务化(发行公债)。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直接政策工具就是发行公债。我国过去曾采取货币化的方式,近20年来,则主要采取发行公债的方法。在时期,为刺激经济,政府要增加支出,减少税收,这样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而弥补财政赤字的最佳选择就是发行公债。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应该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因此,赤字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首先,公债的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其次,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再次,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财政赤字。
赤字率
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赤字率表示的是一定时期内财政赤字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
赤字额增长率反映各年度的赤字增长情况,涉及赤字规模扩张情况。赤字额增长率比赤字率更能反映政策强度。因为从gdp核算来讲,gdp是当期总需求,赤字率反映一定规模的赤字占总需求的比重,但是这种比例并没有反映出赤字规模扩张的动态性,因之赤字率本身不会有强烈波动,而赤字额增长率波动性强。
赤字率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为赤字率=(政府支出—政府收入)/gdp×100%
公式中的政府支出与政府收入并不是指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和公共财政收入,而是指的支出总量与收入总量。支出总量包括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加上补充中央和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及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而收入总量则包括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调入的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赤字财政
赤字财政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减税而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刺激社会总需求,或通过发行国债扩大政策财政支出的规模。这样就必然会产生财政赤字。
赤字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为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服务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应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经济的过分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应实行扩张性即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拉动需求。这样,繁荣时期的财政盈余与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大体相抵,从整个来看,财政仍然是平衡的。也就是说,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不能就财政论财政,而应跳出追求财政自身简单的平衡的狭隘圈子。如果整个经济不平衡,财政自身的平衡也就失去了意义。一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如果不合理,会由此引发财政风险,甚至最终引发金融风险,导致经济的崩溃。历史上,1918-1923年德国的通货膨胀,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20世纪的最后10年日本经济的衰退及我国建国后的三次通货膨胀都是与过高的财政赤字有关。因此,对赤字财政政策一定要辩证地看待。
赤字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运行低谷期使用的一项短期政策。在短期内,经济若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社会的闲散资源并未充分利用时,财政赤字可扩大总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回升。在当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欲振乏力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态势,下滑的趋势得以遏制,并且呈现出复苏的迹象,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功不可没。从这个角度说,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实际上,财政赤字是国家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目标,依靠坚实和稳定的国家信用调整和干预经济,在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从经济运行层面上来看,当前乃至未来若干年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国家可能会相继推出大量的相关的体制改革和配套政策,但我国目前低消费、高投资的基本格局将会持续。既然如此,公共财政就应该起到相应的对冲和平衡作用。公共财政就是政府收入与支出的基本政策取向,在转型时期,公共财政必须起到扶持经济转型的特殊作用。百姓的消费率低,那么政府就应该领头来推进公共性消费;百姓的支出低,政府就应该采取扩大支出的政策,从而引导社会的支出。这样才能引导整个国民经济不至于过度依赖外部经济。
赤字财政政策的风险
赤字财政政策并不能包治百病刺激投资,就是扩大生产能力。实行扩张性政策,减轻了当前的生产过剩,有可能进一步加深未来的生产过剩。长期扩张积累的后果可能导致更加猛烈的经济危机。
财政赤字可能增加政府财政风险。我国赤字率2.1%仍然在3%警戒线之内,从理论上看,财政赤字的规模是可以承受的,不会发生财政风险。然而,理论上没有风险不等于就可以对财政风险掉以轻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领域的各种公共风险都有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政府财政作为所有社会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其自身一旦发生风险,破坏性更大,结果更严重。目前,尽管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日子不怎么难过,但大部分县乡财政赤字债务包袱沉重,债务依存度已达到或超越60%,负债率则远远超过20%,地方财政风险日渐突出。有些地方多年累积的隐性负债已由潜伏状态转向表面冲突,由于欠债久拖不还而引起的上访或群体性事件也时有发生。由此,必须绷紧防范财政风险这根弦,自上而下对症下药,综合施治,将财政风险逐步化解。
赤字财政可能诱发通货膨胀从某种程度上说,赤字财政与价格水平的膨胀性上升有着固定的关系。赤字财政导致总量增加,而现存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却没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这必然要使经济产生一种通货膨胀缺口,超量发行的货币稀释货币币值,使得钱不值钱,引起价格水平提高。我国建国后三次通货膨胀,即建国初期的第一次通货膨胀,6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通货膨胀,80年代的第三次通货膨胀,这三次通货膨胀虽然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但其发生都同大量的财政赤字紧密相连。因此,对赤字财政政策一定要运用得当,防止经济陷入到滞涨的怪圈中去。
财政赤字货币化
财政赤字货币化又称政府债务货币化,意指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导致经济体系中货币供量的增加。在财政赤字货币化之下,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融资,其结果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财政赤字货币化理论基础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理论”。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以下简称mmt)是近些年来宏观经济学界关注较多的热门理论,近期在各国为应对新冠疫情出台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再次被热烈讨论。mmt理论源自后凯恩斯经济学,是与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范式相异的一套宏观分析范式,其成立的前提是经济处在需求不足的状态中。mmt的代表人物主要有l.randall wray和stephanie bell-kelton,二人分别于1998年在各自的论文中对mmt进行了研究,后来l.randall wray在其《现代货币理论:主权货币体系的宏观经济学》(2017年)一书中对mmt进行了详细阐述。
mmt的核心观点包括:第一,关于货币本质。货币起源于债权债务关系,作为一种政府债务凭证,不与任何商品挂钩,只是用于政府的发债和税收。财政也可以起到货币创造的作用,政府首先通过财政支出创造货币,再由税收收回货币。政府债券的发行是一种调节利率的手段:如果政府将债券卖给商业银行,可以造成银行储备金的减少,使市场利率趋于上行;如果政府将债券卖给中央银行,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又会使利率趋于下行。第二,关于财政赤字。在主权货币制度下,主权政府借入本币债务不会引发政府破产,因此,财政平衡没有实际意义,财政赤字也是可以没有边界的。在外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的财政赤字等于非政府部门的盈余。第三,关于政策选择。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货币政策应当与财政政策相配合,不存在独立的中央银行,如果通胀大幅提升,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税率、举债等措施将多余货币回收,从而抑制通胀,因此财政政策是支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手段,而不是货币政策。
在mmt的支持下,财政赤字货币化可以概括为“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为政府债务融资”,即央行印钞带动货币流通,而政府作为不需要考虑分配问题的最直接货币使用者,将利用央行发行的货币进行财政支出或填补财政赤字,具体方式主要有三类:现金转至国库;央行承购国债;债务减记,除了减计,还可将债务改记为央行对政府的永久无息债权,效果与直接转移现金类似。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提出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来了重大冲击,2020年第一季度gdp当季值206,504亿元人民币,名义gdp当季同比增长-6.8%,增长-5.3%,自1992年以来季度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企业停工减产,生产停滞,第二产业增速下行9.6%,第三产业增速下行5.2%。1-4月同比下降16.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下滑10.3%,海外需求骤减,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同时承压。
经济下行,地方政府的财政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困境。收入方面,据2020年5月19日财政部最新发布的数据,前4个月累计完成地方收入33611亿元,同比增长-11.5%。负债方面,5月11日财政部亚博贵宾会app官网发布的《2020年4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显示,今年1-4月,全国发行地方债券189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6%,至4月末地方债务余额2304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07%。可见,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地方财政面临着收入不足,负债骤增的艰难困境。
此背景下,有人提出“财政赤字货币化”以期解决当前的财政困境。这种观点认为,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是“前所未有”,我们应深入理解其深刻含义,要在形势进一步恶化之前采取行动。认为由于国内经济目前已经陷入通缩,而2020年部分地区面临偿债高峰期,在当前状况下,违约一旦发生,市场信心必然受到打击,因此必须突破传统,另辟蹊径。而如果通过发行大规模国债来解决财政困境,会对市场产生“挤出效应”,财政赤字货币化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而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导致货币长期超发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4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出了中国经济正在复苏,二季度的财政收支也会随之好转,困境只是暂时的。而且中国的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仍有很大下调空间,与美国、日本的零利率截然不同,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问题应该通过加快体制改革来解决,不能病急乱投医。最重要的是,中国现行法律不允许政府直接向央行借款或发债,这是对财政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央行来说,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是必须的。历史上也有很多案例,允许财政向央行借款导致通货膨胀,继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促使市场崩溃。因此,“财政赤字货币化”并不是解决当前困境的唯一方法,它可能带来的恶果也是难以估计和不能承受的,饮鸩止渴不是办法。
“财政赤字货币化”引发争议
采取赤字货币化是在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以及疫情冲击下采取的极端救助工具,有很多严格的条件,一般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后才能推出财政赤字货币化:一是在市场出现高度失灵,经济运行出现崩溃性变化;二是货币政策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难以完成救助的目标,必须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使货币的扩张嫁接在财政的支出上,达到定向投放、体系救助的效应。但是,目前来看,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复苏需求对财政空间提出挑战的压力并没有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超越其极限,并不存在实施赤字货币化的各种前提条件:一是中国财政空间依然很大,中国从政府债务率到一般预算赤字空间都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不到60%的政府债务率和不到3%的年度一般预算赤字率使我们对当前疫情冲击有足够的财政空间;二是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没有失灵,其效果依然很好,同时,中国也没有像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强劲的流动性偏好陷阱,货币政策的空间依然很大。目标高达2%左右的国债收益率与现代货币理论(mmt)所理解的零利率条件下的国债现金等价原理是不相吻合的;三是中国政府债务发行的市场空间依然很大,国债发行并不存在需求缺失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中国法律也不允许财政赤字货币化。1995年颁发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在法律上不允许财政赤字货币化。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下一篇 市场经济